充值40万给孩子报培训班?望子成龙却忽略了大部分都是普通人

 

每个家长都想望子成龙,在孩子学习方面愿意花很多钱,甚至不惜欠款。。。

李妈妈34岁生下唯一的孩子,她的教育理念是“拿钱砸也要砸出一个坑来。”

2020年10月18日,优胜教育总部撤离,其后引发各分校的关闭潮。

在优胜教育出事前,李妈妈共团了2000多课时,但只上了610节课,剩下30多万元的课没上。

家里欠债,上有老下有小,机构关门,李妈妈彻底陷入绝境。

现实是,预存课时费越多的家庭,手头反而越拮据,省吃俭用花大价钱购课的家长,远不止李妈妈一人。

近年来在资本推动下,校外培训快速发展,甚至野蛮生长,制造焦虑,形成‘剧场效应’。别人家的孩子都学,你孩子不学?那就会比其它孩子差。

先来说一下剧场效应这个词语的大概意思:

一个剧场,大家都在看戏。每个人都有座位,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。忽然,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(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,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),周围的人劝他坐下,他置若罔闻,求助剧场管理员,管理员却不在岗位。于是,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,也被迫站起来看戏。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。

所有人,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,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(甚至更差)观剧效果。

悲剧的是,虽然大家都更累了,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。

因为,谁选择坐下来,谁就啥也看不到。

相反,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,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。

于是,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,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,而是用来站的。

愈演愈烈的补课

第一阶段(没有人上补习班):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,好在老师和家长们并未特别在意孩子们成绩好坏,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提高分数上补习班。这是起始状态。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校,那时社会上几乎没有补习班这种鬼东西存在。

第二阶段(个别人上补习班):突然,有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补课,或者是上的补习班,或者是找的一对一的家教,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排名,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。

第三阶段(大部分人上补习班):于是,竞争愈演愈烈,别人上补习班成绩提升了,你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。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。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。

第四阶段(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):上补习班已经不够给力了,需要上名牌补习班,找名校老师补习。“你家孩子报的哪个补习班?”,已经成了很多家长聊天的中心话题。某些“名牌补习班”一位难求,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,放学时常常造成交通拥堵。一些“名校老师”更是炙手可热,大赚钞票。更有补习班或老师违规宣传,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,李鬼冒充李逵有之,坑蒙拐骗者也不乏其人。

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,现在是学习好的上补习班。为什么好学生也上补习班?因为别的好学生也正在补习,正在变得更好,你不努力就会落后!

 

怪异的情况发生了

吊诡的是,如此恶性竞相上补习班的结果,得到的是和原来一样的排序和升学结果。不同点在于: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更沉重了,孩子们的童年更加悲催了

而补习班和补习老师则大肆敛财,喜笑颜开。道理都明白:如果大家都想通了,都不上补习班,给孩子们减负,给家长们松绑,不好吗?

但谁也回不去了!因为谁也不敢也不愿先停下来!谁先停下来谁吃亏啊。

当“剧场效应”相互叠加,把封闭管理+集中补课+集中训练+违规招生等几种剧场效应形成组合拳时,一种人类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怪胎横空出世了

历史从未出现,当下愈演愈烈

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,本来他们不必写这么多作业,上这么多补习班,熬这么多夜。他们本来可以有充足的睡眠,有愉快的游戏,有郊游,有闲暇,可以发呆,可以跑步,可以读书,可以写诗,可以结伴玩耍……

可是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苦太累了。熬夜到十一点十二点的小学生并不罕见,通宵写作业的中学生也不乏其人。至于传说中的双休,不是在作业中度过,就是在补习班之间穿梭。可他们如此辛苦,得到的不过是和原来几乎一样的结果。在被如此单调机械枯燥的约束十几年后,他们离开学校时,往往对读书这件事充满了厌倦。

为了所谓的分数摧毁了家庭的和谐,结果到头来才发现,所谓的高分并不能带来传说中的成功。

都想望子成龙,却忽略了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而已。

评价尺度的单一,过度恶性的竞争,生存的焦虑,下一代不能输的恐惧,绑架着家长、孩子和老师们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怪味屋 » 充值40万给孩子报培训班?望子成龙却忽略了大部分都是普通人

赞 (1)